更好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 ——省政协提案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山东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如何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十四五”文化强省建设重大突破目标,成为广大省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关注的重点领域,他们围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做强红色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书香山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献计出力。
实施“文化+”战略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了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独特作用。省政协委员、光明日报山东记者站站长赵秋丽建议:
(一)实施文化+旅游融合战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融合后,就能把旅游从浅层的“到此一游”转换到深度的文化体验。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精品旅游产业,着力提升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借助齐鲁文化影响力,让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深厚而持久的力量,同时让旅游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强有力支撑,使二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将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更新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打造更加优质、更受消费者认可的文创产品,提升消费层次,开辟新的广阔市场空间。
  (三)实施文化+金融融合战略。借鉴上海、广东经验,尽快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试行包括资金、财税、土地、人才等在内的文化金融合作政策,推动文化信托、保险,文化融资担保、租赁,文化小额贷款、投资基金等集聚发展。
(四)实施文化+人才融合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高端人才,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引进、遴选出一批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齐鲁文化之星等文化人才,培养一支既熟悉艺术规律、又懂得市场运作、还善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高端文化产业人才。
弘扬沂蒙精神 做强山东红色文化
弘扬沂蒙精神,做强山东红色文化,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省的重大政治责任。省政协常委、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民盟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安利国建议:
(一)立足齐鲁文化、伟大建党精神、时代精神“三位一体”,深入研究沂蒙精神内涵,推动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充分发挥省级学术交流平台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沂蒙精神研究;加大省社科立项支持,组织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推出一批专题性、学术性、权威性成果,形成完备的理论实践推进体系。
(二)立足讲好红色故事,打造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坚持全社会参与,全民受教育,将沂蒙精神持续打造为大众文化,用鲜活事例、感人故事和本真、朴实、平民化的语言讲好沂蒙故事,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永恒魅力。
(三)立足“大沂蒙”意识,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制定全省红色资源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库,实行分类保护和传承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激活各个红色景点和教育基地的内生发展动力,在临沂建设一处省级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馆,做大做强山东红色旅游。
(四)立足区域协同,实行省市统筹,加快推进沂蒙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以沂蒙精神红色旅游示范区为核心,带动以临沂为中心的鲁南区域、以菏泽为中心的鲁西区域、以滨州为中心的“渤海老区”、以烟台为中心的胶东区域的山东红色旅游大格局。
落实“两创”方针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人类知识、智慧、创造的结晶。省政协委员、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明新建议:
(一)组织好各类非遗节日活动,加大非遗展示传播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黄河流域非遗文化艺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报道,推动非遗项目广泛、深入传播。
(二)促进非遗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积极促进非遗+发展。组织制订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方案;深挖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文化内涵,推出非遗旅游线路。加强协同创新,实施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计划,支持利用非遗元素开发衍生产品,助力传承群体就业。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非遗调研交流和工作培训。出台非遗领域重大任务和重大战略扶持引导资金。围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等,在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非遗传播振兴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专题调研,加强非遗管理人员和传承人工作培训。
(四)加强非遗宣传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非遗精品展。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将非遗精品展做大做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全面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推广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山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进一步推广全民阅读,加快建设“书香山东”,省政协常委、澳门皇都酒店董事总经理王淑梓建议:
(一)培养青少年阅读兴趣。把青少年作为开展全民阅读的重点人群,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建立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为全民阅读开展夯实基础。
(二)加强全民阅读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宣传矩阵;建立线上线下宣传格局,强化新媒体宣传;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等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巧手布局,建立健全全民阅读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文化团体、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公益服务,并给予如税费减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
(四)打造全民阅读示范品牌。继续做好“书香泉城”“书香山东”等品牌活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全方位开展全民阅读普及推广活动。把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深入开展。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