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鲁第一市生态廊道迸发新活力 万里母亲河 大美在菏泽
夏日的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天蓝、水碧、草绿、鸟翔,美不胜收,人若画中游。
从这里出发,感受菏泽沿黄生态廊道无穷的魅力。黄河湿地公园、沿黄文旅景点、沿线村庄穿珠成链、连线成片,不断迸发出绿色发展的新活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黄河生态提升项目,集沿黄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历史印记于一体,已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黄河风情景观带。
6月10日,菏泽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近年来,菏泽市明确沿黄区域重大生态廊道的功能定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黄河长治久安,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全面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菏泽市是黄河入鲁的第一站,黄河共流经菏泽市185公里,形成滩区54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4.6万人,菏泽市在国家黄河战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菏泽对沿黄4县区开展了国土空间论证,对东明县实行“北工南农”功能区规划,把工业限定在北部5乡镇,南部9乡镇则全部作为生态保护功能区,努力为全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探路子。菏泽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强化煤炭、能源消费控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科学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和“三线一单”,坚决压实生态保护政治责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守黄河安澜,护人民安宁。菏泽市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深入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持续实施黄河下游堤防加固工程,抓好设防大堤、险工、控导工程等建设与维护,形成了以两岸堤防、河道整治和引黄涵闸为主体的防洪兴利工程体系。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集约节约”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开展日常考核工作。
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菏泽市坚定不移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区分”,聚焦“三个坚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狠抓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淘汰出清落后动能。大力推进沿黄工业园区整改,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三高”项目上马。为推动项目建设,超前谋划储备,强化协调对接,累计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超过1000亿元,居全省首位,可拉动社会投资近4000亿元。
随着28个村台社区、6个外迁社区全部分房到户,菏泽市14.6万滩区群众摆脱黄患之苦,实现了“百年安居梦”。为切实抓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工作,菏泽市将推进滩区迁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打造了万亩虎杖园等一批黄河滩区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提升了黄河滩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滩区群众增收致富。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菏泽市坚定不移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启动“黄河文明与堌堆文化研究”,探究黄河文化对于菏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厚植非遗优势,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度假区,郓城水浒好汉城获评首批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充分整合黄河沿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生态湿地资源,着力推动郓城水浒好汉城、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现有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浮龙湖医养综合体、华夏部落文化旅游区等高品质项目。接下来,菏泽市将聚焦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创作、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品牌打造四大板块,构建提升黄河文化旅游体系,着力打造国家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