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非遗传播活力数据解读——各地线上多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山东济南莱芜区:多举措探索县域非遗保护发展新路径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供稿)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实现对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10个子项非遗传播大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5个指标维度,综合计算出2022年4月非遗传播活力值共计308641,城市非遗传播活力值均值为103.33,较3月数据下降14.90%。
“活力汇总展示”板块中,广西、广东、山东等省份位居活力汇总展示页面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位居展示页面前三位。
“地区活力展示”板块中,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优势,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继续平稳增长。
“地区活力进步展示”板块中,西部地区城市非遗传播活力值名次进步均较为明显。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进步403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进步389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进步384位)、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进步383位)均较上月进步380位以上。
“非遗分类活力展示”板块中,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继续保持前列。
受全国疫情散发影响,各地多采用线上形式开展活动,多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4月,受全国疫情散发影响,城市非遗传播活力值均值较3月有所下降。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地非遗主管部门、非遗企事业单位和非遗传承人积极创新,转变思路,尝试新领域,拓展新领域,主要依托线上平台,采用多种举措,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据统计,4月有关非遗线上活动的舆情信息超过9.3万条。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为例。受疫情影响,展示该项非遗技艺的江苏省镇江市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自2020年起游客接待量明显下降,景区门票、产品销售等各方面直接损失达400多万元。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博物馆运营方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线上直播模式,通过“云游醋博”“小刘带你游醋博”等方式,向消费者推介恒顺醋的制作工艺和产品内涵;不定期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乔贵清走进直播间,展示恒顺醋的制作技艺,解答网友疑惑。走上“云端”让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的自救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21年,该博物馆营收同比增加61%,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2022年,中国醋文化博物馆通过短视频、直播,累积了不少粉丝,“中国醋文化博物馆”“恒顺味道”直播间平均每场吸引1000多人次观看;通过开设粉丝群,借助网络社群的口碑传播,扩大了非遗技艺的社会普及和非遗企业产品的品牌传播。
通过线上模式,不但能更好展示非遗技艺,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还能让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直接面对受众群体和消费者,实现非遗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通过技艺展示、产品销售,更好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山东济南莱芜区:多举措探索县域非遗保护发展新路径
4月22日,中国旅游新闻网刊文《探索新路径山东莱芜非遗绽放“活力之花”》,全面复盘了济南市莱芜区探索县域非遗保护发展的多种新路径,受此影响,4月“百城百艺活力汇总展示”页面中,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活力值为748,位列展示页面的第13位。
近年来,莱芜区立足保护、注重传承、着眼创新,线上线下齐发力,走出了一条县域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一是以挖掘为基础,积极开展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建成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区4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二是以活动为依托,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授课,展示制作技艺,借势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积极组织非遗项目进展会、进景区、进酒店,或摆摊设点,或互动交流,或技艺展示,有力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以“云”为媒介,拓宽非遗传播范围,积极探索非遗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结合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深耕非遗发布内容,在微博等平台推出了“俺莱芜有非遗”等话题,持续发布各类非遗信息;积极开展“云赏非遗·莱芜年味”主题活动,用视频、美图、美文将莱芜丰富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形成了“非遗齐聚云端,全民互动参与”的热潮。
广西:以“壮族三月三”等民俗节日为窗口,全面提升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4月2日至5月2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在广西各地市举办。受此影响,4月,“壮族三月三”项目非遗传播活力值增长152.38%。
本届嘉年华活动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设置“桂风壮韵浓”“相约游广西”“民族体育炫”“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板块30个大类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广西各市、县(区)也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线上展示、展览、展播和线下主题宣传展示、互动体验等文化活动。据初步统计,广西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举办各类活动200多项,线上直播观看量超10万次。
近年来,广西以“壮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为窗口,组织多种形态的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全面提高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广西各地非遗主管部门在节日期间,通过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点)活动,举行文化品牌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方式,提升广西非遗项目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探索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教育体系,培育、建设了一批自治区级中小学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学校;规划建设一批非遗特色街区、村镇,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主题民宿、主题酒店,创新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夜间体验项目,发展夜间传统戏剧和曲艺表演、山水实景演出以及非遗展示体验等,有效推动了广西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保护。
四川成都:“非遗+体育盛会”,展示蜀绣风采,拓展非遗传播空间
自3月18日以来,“大运有我万人蜀绣喜迎大运”系列活动先后走进社区、企业、小学和高校,通过与体育盛事相融合的社会实践,带领民众体验非遗技艺,进一步拓展非遗技艺传播空间,展示蜀绣风采,推广四川文化,更好迎接成都大运会的举办。
4月25日,该活动走进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预赛场馆——成都大学排球馆。在成都大学排球场馆内,该校的教职工和排球场馆工作人员穿针引线,体验蜀绣工艺。在该活动的助推下,4月蜀绣项目非遗活力值增加9.60%。微博平台中,“非遗技艺与体育盛会融合”“成都大运会场馆内众人集体刺蜀绣”等微话题阅读量超过62.4万次。
5月已至,根据当前疫情发展态势和疫情防控政策,预计全国非遗相关活动仍将以线上举办为主,非遗传播活力值预计继续平稳波动,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门类视频、直播点击量和观看量及相关非遗项目传播活力值有望进一步增长。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