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会看疫情危机中的设计与艺术之变



▲ 上海世博会城市人主题馆(学习厅)实景



谈及当下设计与设计教育所面临的境遇与挑战,更多的需要从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的危机设计及艺术之变来展开思考,同时还要去思考疫情时代语境下的艺术使命与文化担当,因为这已然是一个时代命题。

在笔者看来,从文化角度来看艺术之变,再从艺术之变来推导时代背景下的危机设计,进而摸索和探寻疫情下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境遇与挑战、责任与担当,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这种对危机设计与艺术之变的思考可以从刚刚闭幕的迪拜世博会的策划与设计中看得很清晰,其理念和主张都很鲜明。为期182天的活动中,来自全球192个国家的参会机构在阿联酋迪拜共同探讨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建筑与科技的突破、艺术与环保的创新等话题。

世博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担着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责任,其宗旨和指向是和世界的发展趋向紧密相关的。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背景下举办的迪拜世博会,也注定与“健康”这一话题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迪拜世博会组织者在疫情背景下采取了多个覆盖全场地的举措来确保活动的正常举办,同时也对所有策划者、设计者提出了面对危机设计的新思考和新要求,这体现了艺术之变概念中创作当随时代变化的核心思想。

中国一直是世博会重要的参展国,在国际舞台上探讨世博会理念、世界文化平台和中国艺术设计这三者的交织关系是中国参与世博会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探讨如何在世博会上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是中国馆最核心的话题。近些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这个国际舞台,力求在这个重要平台上绽放中国文化的光彩,释放中国自己的声音及主张。笔者多年来持续关注和参与世博会的设计,见证了中国从进入世博舞台,到走向世界文化平台,并实现传播中国文化这一责任和使命的重要过程。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总体设计,是在“自然的智慧”的主题下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来传播中国在自然、社会、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主张和理念。在展馆的总体设计上,强调中国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对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关系的重视,表现中国在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诠释“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中国馆的内部营造主要以空间语言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用艺术的手法营造出“阳光、空气、水”的整体氛围和视觉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空间信息传播效果。可以说,中国馆一直都肩负着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在传递中国最鲜活的艺术和设计的最新面貌。在世博会上中国馆通过多维度的设计思考体现了其时代功能和文化使命。

▲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清明上河图》展项实景


2010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等联合团队承担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展示总体设计。上海世博会的200多个主题展馆中,中国国家馆是最能传递中国文化与气质的窗口。如何传递“城市,让中国更美好”成为此次世博会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命题。中国国家馆最受欢迎的展项要属《清明上河图》,在这个展项的设计上,设计团队借用了《清明上河图》原著作为素材,通过新媒体艺术装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城市发展贡献的智慧。《清明上河图》画卷展项设计长达138米,用文化、艺术、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城市发展文脉传承的关注。将古代城市的印记用科技的手段进行再诠释,展现和映射了今日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内核和精神样貌。由此可见,文化和艺术在世博会中从来不会缺席,并且被认为是最核心的内容和手段。艺术与设计确实应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因为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感知语言,而作为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更是如此。

在上海世博会城市人主题馆总体设计中,设计团队运用了大量生活现成品,结合当代艺术装置来营造和烘托主题,同时也用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观念呈现城市一角,着力诠释城市空间和生活多样化的形成过程。在空间设计上,通过把全世界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生活素材重新拼接组合在一起,来展现多样文化在城市中是如何交流和融会的。城市主题的表现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营造学习的氛围来提高城市的高附加值,因此,在城市人主题馆中着力打造了学习厅。用22米高的巨大书架和加大透视的设计方法,来展现城市人对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强烈需求。城市人主题馆呈现的是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其理念主张是呼吁人们以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精神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其设计过程说明了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的社会功用就是要正确传递和转译人类发展的共同思想和主题,这样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

受疫情影响推迟一年举办的迪拜世博会,自然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在风险与机遇共存的背景下呈现中国理念和中国文化的活力成了设计师的首要命题。

基于以上定位,在迪拜世博会筹备和进行期间,由笔者任艺术总监的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团队策划执行了一系列主题文化、艺术、创意活动,其目的是将教育、艺术、文化有效融合,力求以更广阔的视角把中国文化中软性的、柔和的、生动的、有传播力的、能打动人心的故事传递到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民能够产生共鸣。在疫情当下灵活地运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法来整体推进系列艺术活动,更是采用了多地连线的方式连接国内与海外,汇集艺术与设计等多领域前沿学者来一起探讨社会议题,呈现当下中国鲜活的文化艺术生态。在探讨过程中,因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事件而引起的艺术和设计的深层次变化与积极应对方式;通过各类活动和信息点来呈现新时代以来的艺术思想、精神、价值以及跨媒介、跨文化的多元融合发展互动的趋向;以及如何通过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来展现国家形象等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为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今日生活,系列活动打造了一纵一横的多站多线主轴,创立了一点多站的多维活动框架。“广州美术学院走进迪拜世博会主题活动”就是其中的生动实例,“艺齐抗疫”作品图片展、“冰墩墩”设计成果展、优秀教学成果展三大板块,彰显了广美人“为时代造型,为社会设计”的高度自觉。这些站在时代前端、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使艺术家、设计师获得了“沟通思想,共创未来”的机遇与可能,并且深刻领会到时代语境下艺术设计领域专业人士应有的责任、担当与使命。

总而言之,疫情下危机可以转变为机遇,突变也可以促进创新。相信艺术、设计和教育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更高、更新的领域和平台,如此才会拥有更丰富和持续的生命力。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作者黄建成,系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