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 文博节目让文化遗产与当代精神对接
严肃影视作品需要
“现在演员陪看影视综艺,是强化个人品牌的一种途径。”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去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播出前的宣传有固定模式,互联网时代影视宣发方式仍在摸索之中,“主创陪看”模式通过对作品的深度解读和演员真人出场,让观众形成人与作品的“强IP”感受,让演员个人和作品形成“双赢”。这样的直播一方面可以看到演员剧中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幕后细节乃至生活用品分享,来丰富演员的个人形象:“好作品和好演员可以相互成全”。
随着大量新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博类节目出现了一些现象级作品,但尚未到蔚为大观的程度。实现“文博+综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创作者应避免矫枉过正——从过去的科教解说、竞猜问答的朴素形式滑向猎奇、炫技和凌空蹈虚的歌舞升平和“科技大片”。新文博节目应建构贯通古今的文化符号体系,塑造独特的“历史—当代”面孔,同时敞开门户,将文博内容种子发散到各种节目形态创作中,这样才会让这类题材节目走得更远。
这一现象显然并非偶然,经过世纪之交影视领域20余年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如今我们正在进入收获的红利期。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的类型、模式的沉淀和筛选,可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完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我们正逐步为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找到中国式原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而且,这样的筛选、沉淀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局限在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而是对于从影视、音乐和美术等传统艺术门类,到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和短视频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文艺门类都具有积极的、正面的示范效应,相关题材、类型和模式等都有了可横向参照、借鉴的进化路径。
AI可以打开人类的创意想象空间,但是当AI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时,数据向真、算法向善仍然是AI创作的约束框架,同样也影响着人类的审美。“人的审美形成是很复杂的过程,单纯依赖AI创作出美的作品还很难。”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长波说。
 正因AI“画家”很难跟随人类艺术家的思维,所以会产出一些艺术水平较低,甚至有些怪异、恐怖的画作。不过,当AI长期成为创作的一部分,难免会对人的审美产生影响。此时,更需要对AI进行约束和引导。
一直以来,国内综艺市场中的恋爱综艺此起彼伏、应接不暇。在市场竞争激烈、“工业糖精”遍地的当下,恋爱综艺所推出来的“CP”虽然看似好“磕”,但也有些千篇一律。倘若节目只停留在“磕糖”的浅显阶段,不对爱情和男女的情感关系展开更为深度的讨论,几年下来,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
如今,恋爱综艺不再是年轻男女的专属,主题也不再只是“磕糖”“造CP”,能探讨的话题更有深度,“格局”也更加打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设定”虽说看点十足,也极具话题性,但热度和话题也是“双刃剑”,是否能够把握住其中的平衡,贡献出更多值得深思的婚姻关系现象和情感关系议题,还要看节目的后续发展。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