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 文化产业数字化,代表委员说了啥?


两会观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产业如何“上云用数赋智”,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变革、走上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首先要坚持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020年以来,“云”文化项目成为亮点。云演出、云博物馆、云录制、云旅游、云音乐会、云端论坛等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文化需求。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了“VR故宫”“全景故宫”和云游故宫观展,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数字敦煌”和云游敦煌等线上产品。“互联网+文化”,让传统文化产业焕发生机。

“文化产业借助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发展新兴业态,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从传播角度看,传统文化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为扩展其传播范围,提升传播到达率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式;从保护角度看,诸如数字化技术对文物、遗产的研究进行复原,以及虚拟现实、大数据等这些新技术则为其保护创造了新条件。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文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张颐武也发现,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比如线上演播、直播以及短视频会涉及盗版、直播打赏无规范、优质知识文化内容传播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对此,张颐武认为,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强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引导,以此减少不规范现象。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新需求,从新型基础设施、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到文化产业标准体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再到产业创新链培育,构建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文博行业发展经历了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化的演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提出了关于推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建议,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促进“数字科技入圈”。建议相关部门从展示、传播到文物采集、修复、存储等各环节,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加强文博行业的全链条知识产权管理,支持数字文物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快制定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强化文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支持文博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同建立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提到,通过数字经济,可以前所未有地增加旅游项目和内容,并带来旅游的全新体验。为做好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产业,他建议对“数字+旅游”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扩大专项基金推动企业进行数字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进行数字旅游景区建设,组建旅游业数字化联盟,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化场景服务能力,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关注了备受社会热议的“元宇宙”,他认为:“元宇宙将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技术环境和创新环境带来巨大变革,必将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建议政府部门优先对相关单位和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用元宇宙赋能传统文化产业,形成‘元宇宙+’的新生态,探索‘以虚补实’‘虚实共荣’的发展路径。”

在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认为:“要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好‘生力军’作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将民营文化企业重大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对民营和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他表示,要发挥好行业商协会作用,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商协会的桥梁纽带平台作用,组织、协调、带动文化企业将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发展数字经济,为传统文化行业赋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来源:伏羲云 内容综合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