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报告:2024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2025北大报告”近日即将于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布,其中包含2024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的发布。

“2025北大报告”是“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文化产业研究院系列性、品牌性的智库研究成果,文化产业蓝皮书联合了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发行,在学界、业界与政界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始终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与关注,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重要读物。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开局之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为主题,向政产学研各界同仁发起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的邀约。本届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意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文化出海等议题,从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等各个层面,探讨建设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的理论思考、产业创新,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积极建言献策。


2024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1


新质生产力驱策文化业态迭代焕新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文化业态的迭代焕新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类型和形式,还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中一系列新业态不断产生,如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新捷径。同时,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新质生产力对传统展览、演艺等呈现方式进行了迭代革新,不仅为观众带来更为多元、虚实结合的观演体验,还激发了新的创意内容业态诞生。以浙江新昌“山海经奇”沉浸式奇幻秀、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上海博物馆“一站式”文旅消费新场景、线下大空间沉浸式文旅项目《消失的圆明园》等为代表,智慧文旅、虚拟数字人、线上博物馆、云端演唱会、数字艺术园区等诸多文化产业新业态纷纷涌现。这些新业态不仅让消费者更加深入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形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还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多样体验的需求,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文化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整营销策略,锁定受众群体。这种转型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2


人文经济激发人民城市发展新动能

人文经济是一种将人文因素与经济活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它强调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以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引领下,人文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手段。2024年,越来越多城市通过出台政策支持、打造特色文化IP、发展文旅产业等,来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最大合力。在此进程中,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积极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业态、新产品。例如,一些城市利用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复原与展示,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有的城市则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音乐节等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游客与投资者的目光;更有城市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设计、公共服务、商业街区等各个领域,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还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文化跨界融合

缔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2024年,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中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反映了文化与科技、旅游、消费等领域深度融合的趋势。通过技术的引入,如XR、AR、AI,文化产品和服务从单一的线下或线上模式,拓展到虚实结合的多元场景,创造出虚拟博物馆、元宇宙展览等沉浸式体验;同时文化消费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如书店与咖啡厅、艺术与旅游的结合,使文化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业态创新方面,“文化+科技”推动生成式AI等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文化+旅游”带动非遗主题旅游和夜间经济发展,而文化IP与商业的联名合作更是激发了IP授权等新业态的繁荣。与此同时,数字化与平台化变革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模式,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文化内容实现精准传播,用户也通过众筹和UGC从单纯的观众转变为共创者与传播者。跨界融合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多元需求,也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化输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


首发经济擎动中国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系统部署,强调“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以及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涵盖了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反映了消费者对新颖、高端产品的强烈追求,也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直接表现。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首发经济不仅可以提升文旅项目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还可以促进文旅行业的创新升级,实现文旅消费的多元化和高品质发展。例如成都东郊记忆,通过构建“首店+街区”的模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商业生态圈,而北京首钢园通过策划“首店”“首发”“首秀”等品牌时尚活动,成功打造了科幻产业集聚区。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为文旅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当前,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首发经济的支持力度。例如,上海、成都等城市都推出了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还涉及到了营商环境优化、品牌宣传推广等多个环节,为文旅行业引入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5


人工智能深度重塑文化创作

与消费生态

2024年AIGC从井喷式发展走向场景式落地,人工智能技术已全面渗透至文化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环节,推动了创作模式与生态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在创作领域,生成式AI技术为艺术创作、影视制作、游戏开发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拓宽了创作者的表达边界,让虚拟人创作、自动化脚本生成等成为可能。在消费层面,AI通过个性化算法推荐和交互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化消费方式,不仅精准匹配用户需求,还通过虚拟助手、沉浸式体验等手段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外,人工智能推动了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为内容策划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深度重塑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效、个性化文化体验的期待,也催生了新兴职业和业态,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同时对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发展。


6


影游联动拓宽文旅融合新领域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已表现出网生代背景下文化跨媒介联合生产的不可逆趋势。影视、游戏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重构与升级的重要动力。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游戏凭借产业的快速发展,凭借其庞大的受众基础和游戏化审美趋势,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样,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城市文化传承创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开发相关旅游资源的富矿。影游联动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创新的旅游体验,拓宽了文旅产业的新视野,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根据《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公示名单》,77家游戏公司和13个游戏类项目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的重点扶持对象,显示出游戏在文化传播中的日益重要性。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基于经典文学和影视剧《西游记》焕发新活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热潮。游戏中的古建筑场景高度还原引发了“跟着悟空游山西”的旅游热,山西景区的旅游热度大幅攀升,国庆假期游客量较去年增长46.90%。其中,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小西天、悬空寺、鹳雀楼景区等27个游戏取景地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影视作品带动城市旅游的案例也屡见不鲜,2024年,影视剧《我的阿勒泰》再次掀起文旅热,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夜走红。数据显示,仅上半年,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1846.64万人次,同比增长30.25%,实现旅游收入163.41亿元,同比增长35.28%。从影视与游戏的跨界合作到现实景区的联动,影游联动正推动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多维创新,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并为文化传播和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7


农体文商旅联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村歌、村排、村马、村T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蓬勃发展。各级政府以创意农业为根基,以历史文脉为资源,以体育竞技为热点,以休闲旅游为业态,以艺术商业为桥梁,持续加大对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大联盟,深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农体文商旅融合发展规划更加有序高效,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乡村商业设施与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各类地方文化活动带火了特色乡村人文旅游,助力农味生活更加丰富精彩,特别是以民间体育赛事、艺术节展、非遗市集等打造深度场景游与在地文化体验游,吸引更多的普通游客和背包客。创意农产品则借助乡村艺术季、古建游、定向赛等拉动消费热度。乡村、企业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演艺团体开展多边合作,合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共绘中国式新农村蓝图。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构成乡村文化产业矩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新时代中国乡村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孕育好风尚、展现新风貌,焕新原乡文化,点亮乡愁经济,全面促进未来理想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8


情绪消费与圈层消费

催生文化产业增长新契机

2024年,情绪消费与圈层消费作为当代文化产业消费的新增长点,正逐渐重塑消费市场的格局,为文化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情绪消费是以消费者的情感为主导的消费行为,它关注的是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在文化产业中,情绪消费的作用日益凸显。如北京、杭州地区的寺庙游成为情绪宣泄的途径、上海、广州等举办的City walk则重视情绪治愈、影视主题盲盒通过高颜值的设计与高度的不确定性迎合了受众追求刺激的情绪价值;而洛阳古墓博物馆《忘川遗书》剧本、漂移式多维体验《知音号》《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沉浸式文化消费的爆火,更是满足了个体对于强烈情感共鸣和心理满足的情绪诉求。另一方面,圈层消费是指消费者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特定消费群体,并在这一群体内部进行消费活动及分享消费体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文化产业开始逐渐在动漫潮玩、影游结合、演唱会经济、微短剧文旅等领域细分出不同市场。圈层内部对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传播,有利于提升传播效率、社会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定制化文创产品、个性化演艺服务、线下粉丝见面会等圈层消费的产物,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9


“康养+疗愈”撬动银发群体

文化消费新支点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一举措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提升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康养+疗愈”作为一种创新且充满潜力的文化消费模式,已经成功跻身为银发经济的关键入口场景,并在“文旅+”产业领域内展现出极大的成长空间。各地政府对此新兴赛道给予高度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康养文旅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因此,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康养文旅产业逐步打破传统界限,融合养老、养生、医疗、文化、酒店、旅居等多业态,形成了一个复合、多元的产业系统,并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当前,多地已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优势产业,逐步探索并发展出两大主流康养文旅模式:一种是“医疗+旅游”模式,另一种是“养生+旅游”模式。在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康养型民宿、康养型公寓以及各类相关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康养文旅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当然,随着康养文旅赛道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整个产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与产业服务生态的相对不成熟之间的矛盾、项目落地、运营及盈利等问题,也需要寻求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10


数智赋能跃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效能

数智科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蓄力量并赋能。文化数字化的兴起突破了信息传播的瓶颈,超越了传统时空的局限,显著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力,极大地促进了全民文化的共享。这一趋势不仅深入推动了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还积极回应了加速社会数字化进程的时代需求,以及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迫切愿望。2024年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持续深化,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步伐也在加快。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文化惠民工程,致力于提升新质文化生产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并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IP。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的社区级数字文化馆,打造家门口便捷友好的数字应用服务场景,包括数字阅读、智慧导览、云展演等。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积极培育文化数字化的消费场景,推动文化机构在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化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比如,数字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运营,兼顾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同时重点发展乡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文化产业,依靠数字化手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高质量供给,夯实全民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