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点赞泰山“机器狗”!科技+文化遗产怎么“整活”?
时间:2024-10-23 17:43 浏览:496
分享:
近日,“机器狗”在泰山负重清运垃圾的视频火爆全网。
只见TA驮着重物,在陡峭山路上“健步如飞”,从泰山山脚的红门到山顶仅用了两小时,比普通人登山所用时间还少一半,攀登高山,可谓轻松拿捏。
10月22日,#泰山测试机器狗运垃圾#的话题在微博平台的实时热度达到第2名,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前两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也为“泰山机器狗”点赞,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相关影片,配文:“机器狗在雄伟的泰山上充当搬运工:科技造福人类。”科技改变生活,造福人类。据悉,这一次的机器狗垃圾清运测试活动由泰山文旅集团物业公司联合杭州宇树科技公司完成。这款名为宇树B2的机器狗不仅帮助挑山工和环卫工人清理垃圾,还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壮举——全球首款四足机器狗成功登顶泰山,展示了人类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泰山作为全球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在科技助力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方面也有诸多新尝试。比如,泰山景区应用水下现代科技,在彩石溪设立水下监控系统,安装水下高清摄像头实时直播野生螭霖鱼的生长状况,宣传泰山螭霖鱼保护工作;泰山景区还建立健全泰山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重点古树落实“五个一”管护措施,即一树一档、一树一策、一树一专家团队、一树一管护团队、一树一监测系统。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更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厚重基因。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理念深入人心,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纷纷创新利用包括三维扫描、数字化、AI等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活力——我国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建造存续时间超过两千年,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如今,在科技手段加持下,长城的细微变化都会被监测记录在案、精准修复,保护方式正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在山海关,崇山峻岭中,长城如游龙般从崖顶逶迤而下,险峻非常;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实地调研和筛选甄别,已经找到能有效防止雨水侵蚀的丝状蓝藻,并成功扩培至夯土类长城表面。而激光雷达、红外监测等先进技术,正在和360度成像机器人、无人机巡护监测等设备有机结合,助力长城保护,让古老长城虽历经风霜,依然壮美如画。历经1500多年,位于山西的云冈石窟因风雨侵袭和人为破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有效地确保云冈石窟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其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积极行动。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张少优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超声波测试仪是文物安全监测的新手段,也是为石窟造像量身定制的“B超机”。在云冈石窟,仅第6窟中就有800多处“病害”,文物人员通过这台“B超机”查看,每一处细微病变都无所遁形。无论是空鼓、起翘还是开裂,都能被科学诊断。修复时光在文物上留下的痕迹,也是科技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大足石刻是继莫高窟后中国第二处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千手观音像是中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在重庆大足石刻文物医院中,年轻的研究人员正在对千手观音的实验手做髹漆贴金处理,这是正式修复前的准备工作之一。据报道,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组织了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花了8年的时间对它进行修复,让它重现光彩。文物医院建成投用后,更多“患病”的文物经过修复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在科技赋能下,丽江古城的遗产保护也变得更加智慧。由于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且街巷狭窄、防火间距小,倘若发生火灾将蔓延极快,因此消防安全是古城保护的重中之重。为此,古城保护管理局重金投入,在古城内一共安装了2555个用电监测设备、564个消防栓水压监测设备、30404个烟感温感设备、3127个视频监控设备、2个热成像摄像头,建成了一套完备的智慧消防系统。同时,5G智慧无人机的应用,也使传统的地面人工巡查监测,升级为“空地结合”的立体化、智慧化巡查监测。此外,对古城内的所有文保建筑、重点保护民居,则利用3D建模、CAD图纸的方式建档,对其外部形状、内部布置、构造、内外装饰、装修材料等进行全面记录备份,以确保需要修缮或是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出现损毁时,按照遗产保护原则做到“修旧如旧、原貌恢复”。建于1056年的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由于历史上地震、天气、战争等因素带来的损伤逐渐累积,保护应县木塔的任务日益紧迫。2023年2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联想集团打造“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项目。“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了木塔一至五层的5大探索场景,涵盖“对话梁思成”、捡拾AR道具等7大交互设计以及佛像藏经、礼佛盛景等11处大型动画特效。在景区,游客戴上VR设备便可沉浸式游览观光应县木塔,还可跟随NPC游览,通过虚实结合的交互体验,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据了解,“智慧应县木塔”项目还建立了可视化数字信息档案,为今后木塔保护工作提供支持。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AI、AR等技术也将有望应用到古建筑现场勘察中。近年来文物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对文物科技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国家文物局部署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文物“防、保、研、管、用”等典型应用场景的科技供给。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在国新办今年9月25日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三年,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取得了289项新技术新方法,获得专利授权235项。目前我国土遗址保护、壁画保护、纺织品保护等保护技术都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推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文物领域重点专项,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切实加强文物科技有效供给。积极推动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和人才集聚高地。同时,完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布局,加快文物考古标本资源库、文物保护科技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文物领域学科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做大做实后备人才底座。
来源:新华社、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