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成旅游新密码,传统文化展现新魅力

这个春节,各地的民俗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甘肃社火……人们透过手机屏幕,见识了全国各地的、过去闻所未闻的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的出圈,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扩散程度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社交媒体上本就小有存在感的潮汕英歌舞,步伐已经迈到了大洋彼岸,在英国伦敦街头搭起了舞台,让外国人都惊叹不已。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成为多地旅游的新密码,为亲眼看见民俗活动的真容,一批又一批游客接踵而至。

影响力仅局限于一村一地的自娱自乐式民俗活动强势出圈的背后,是民俗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表达和传播渠道的开拓,也将给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传统民俗的自身魅力

民俗活动是扎根于当地文化土壤生长而成的独特景观,游神活动便是民间信仰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独特产物。在年节等特殊的日子,将神像请进神轿,抬出庙宇,或由“挺神将”架着塔骨扮演神像。装扮成神像的表演者在众人拥簇下走街串巷,仿佛神明降临人间,为人间带来福禄,人们借此机会向神明祈福许愿,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广大的西北地区,相应生长出的则是一种名为社火的活动。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顾名思义,社火缘起于古老的自然崇拜,是远古时期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为甘肃、陕西等地年节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同样承载着祈福、辟邪、庆祝丰收的功能。
社火花样繁多,而在社交平台上刷屏最多的当数高芯子。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他形状的悬体物,搭为芯台。着戏剧服装扮作各类人物的表演者在芯台上随着行进,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变化各种姿态,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视觉上的冲击力,在短视频的剪辑技术下得以更优化的呈现。让人们在颇感新奇的同时,也被民间文化里的共同内核深深触动。在年节祈愿的美好氛围里,民俗活动所掀起的热潮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说视觉奇观是吸引人们驻足的直接理由,那么其背后深厚的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支撑则是助推民俗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踩高跷、舞狮、扭秧歌、跑旱船、打铁花等,都是社火仪式上的拿手好戏。神像塑造、鼓板、舞龙、舞狮、英歌舞等民间艺术共同构成了游神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怪乎很多人将其形容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潮汕地区的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糅合多种地方艺术,将武术的力与舞蹈的柔完美融合。这种对非遗艺术的集大成,铸就了民俗活动的深厚基底。

民俗活动中的年轻化表达

像游神、社火、英歌舞等民俗活动都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个年节仿佛一瞬之间复活,靠的自然有经年传承的真功夫,但一举点燃人们热情的,是传统民俗的年轻态呈现。
有人将福建游神活动的模式总结为“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道出的正是年轻一辈在民俗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在游神活动中“挺神将”的、在英歌舞中打鼓的、在社火中扮醉关公的……处处可见年轻人挑大梁的身影。作为最前沿的传承者和推广者,他们为传统民俗活动注入了年轻化的色彩。

在福建游神的强势出圈中,最先被关注的就是游神“漫画脸”般的外表,不同于一般神像的庄严肃穆,游神的外形无疑是符合当下审美的。这正是出自年轻人的手笔。据媒体报道,今年游神中引发热议的“赵世子”“张世子”都是由一位00后设计,从脸谱到服饰图案均作出了大胆的改革。后来游神形象在社交平台上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恰证明了这种创新性尝试的成功。
游神们鲜明而有趣的个性,也成为游神文化普及过程中的重要支点。在“世子天团”中,“赵世子”的人设是“宅男”,很难被请出门,并且很注重外表,必须着黑金龙袍;“张大世子”酷爱抽华子;“张二世子”爱热闹,喜欢出门;“华光大世子”胸前挂着QQ糖,分发给沿途观众。在跨地域的文化传播中,游神的人格化解释和接地气的喜好,迅速突破了民间信仰、传统民俗与当代人之间的壁垒,以共通的话语建立起亲切的联系。

当然,这种迅速地拉近,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两种文化碰撞时产生的误解。最近引发争议的“网红cos赵世子事件”,症结就在于未能理清其中的边界所在,让流行文化与传统民俗嫁接时发生了偏差,造成闹剧一桩。这提醒我们在与时俱进传承传统民俗、与当下生活建立连接时,也要保持清醒的边界意识,保持对传统民俗的敬畏。

与时俱进才能活态传承

在寻求传统民俗与年轻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时,倘若拿捏不好其中的度,极易流向肤浅化、流俗化的一面。从被表面的热闹吸引到与传统民俗真正建立认同,需要更多人沉下来认真了解民俗文化的精神要义、流程禁忌等。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瓯江特聘教授游红霞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民间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活态传承。但无论在神明的外形上怎么调整,“游神”的核心基因不能更改,那就是:趋吉纳福,弘扬神明的优秀品德与文化精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只有与时俱进,契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
支撑游神等传统民俗绵延数千年的根本动力,正在于其身上承载的精神寄托的力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时至今日,传统民俗仍然能重新焕发光彩的缘由也在这里。

今人看待传统民俗,也有了与古人不同的眼光:淡去了不够科学、封建迷信的一面,凸显承载美好愿望的祈福仪式功能,使之成为一项具有全民参与感的民俗文化。坚守传统的同时又不泥古,这个春节民俗文化的焕新,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又一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