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明 枯木逢春
文化“两创”,首在传承文化精神血脉。山东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文物内涵,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在1930年和1931年的挖掘中,吴金鼎等考古学家获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蛋壳黑陶是其中的代表器物,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成为否定“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重要实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蛋壳黑陶之所以出现在这次特展上,是因为蛋壳黑陶杯作为古代的仪式用酒杯,是大型祭祀活动时用的重要礼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这次参加特展的蛋壳黑陶有多件,其中包括山东博物馆的蛋壳黑陶杯、潍坊市博物馆的黑陶薄胎高柄杯,都是公元前2000年-前2500年的文物。从20世纪20年代末,继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蛋壳黑陶后,出土蛋壳黑陶的龙山文化遗址还有:潍坊姚官庄、胶州三里河、诸城呈子、临沂大范庄、泗水尹家城、章丘城子崖、日照两城镇和尧王城等,充分体现出海岱文明礼仪制度的一体性。蛋壳黑陶作为国宝级文物,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临沂市博物馆藏50余件蛋壳陶,山东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蛋壳黑陶杯有10余件,其中有一件蛋壳黑陶杯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文化“两创”,关键要“活”起来。蛋壳黑陶的价值,在于4000多年前古人就掌握了具有高技术难度的造陶工艺。已发现的蛋壳陶杯,以“黑、光、亮、薄、轻”为特征,其中薄轻尤见难度: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仅有0.3毫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还不到一两。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制造这样既薄又轻的器具也极具挑战。遗憾的是,蛋壳黑陶的制造工艺已经失传。
“活”起来,就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就不能只在博物馆才能看到。蛋壳黑陶的文化底蕴深厚,又具有灵巧的艺术外形,复原蛋壳黑陶成为齐鲁工匠的重要使命。
——被誉为“泥人仇”和“战士雕塑家”的仇志海,是恢复我国古代黑陶艺术的第一人。从1982年至1986年,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带领长子仇世森来到千里之外的日照偏僻乡村,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失败,多少次的磨难,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功现代黑陶工艺,使我国4000多年前的龙山黑陶艺术重放异彩。
——在青岛胶州,薄至0.1毫米的蛋壳黑陶,出自手工艺大师刘锦波之手。他用20余年的坚守,复原了蛋壳黑陶制作工艺。从2000年起,刘锦波潜心研制蛋壳黑陶,用了整整六年提高技艺。2006年他复刻出第一件蛋壳陶,达到了出土蛋壳陶0.3毫米的薄度。这几年,刘锦波在技术上反复打磨提升,终于做出了薄度只有0.1毫米、仅32克重的作品。
 ——聊城茌平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玉春和同伴传承黑陶技艺已经20多年,制作出实用型、观赏型等不同种类的黑陶近千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黑陶艺术家刘浩潜心于黑陶研究,卧窑八年,带领一个独具艺术特色、工艺领先的百人企业,把黑陶产品推向了世界。记者采访刘浩,他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黑陶罐,像抱着一个熟睡的孩子,他说:一代代的“陶人”在创新中续写着古人的梦想。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位位齐鲁工匠苦心孤诣,笃志前行,10年甚至20年、30多年“磨一剑”,最终将已经绝断的工艺重新“打捞”出来,黄河沿岸、东海之滨,蛋壳黑陶重现人间。
文化“两创”,创新才能超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摸时代之脉,踏时代节点,与时俱进,应时创新。齐鲁工匠在“打捞”古老技艺的同时,根据新时代的审美特点,已经创造出超越古人的黑陶产品。
材质用料有创新。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过去黑陶多以黄河故道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现在日照黑陶制作添加了海沙、贝壳等新原料。
  制造工艺有创新。茌平黑陶的制作,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黑色陶器,这是继六千年前的彩陶之后,制陶工艺出现的又一变化,是古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创造。
黑陶不再是“一色黑”。为了适应现代人的“胃口”,张玉春和同伴给黑陶穿上了“彩衣”,一幅幅花鸟画跃然黑陶之上;日照市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黑陶制作艺人王均玲,经过多年努力,创作出多姿多彩的黑陶作品。
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
黑陶雕刻多样化。旧时的黑陶在雕刻工艺上比较简单,现在雕刻技法多样,有浮雕、彩雕、影雕、塑雕等。
山东黑陶产品以其艺术品性屡屡斩获国内外各类大奖,也以其实用性成为新的致富产业。仅在日照,从事黑陶产业的企业达百余家,年产值过亿元。艺人的工艺技法已由简单雕刻发展到镂空、挑点等,产品类型有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上千个品种。而电商等销售方式,也成为黑陶产品走向世界的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