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上的先进不是真正的先进,没有文化上的崛起不是全面的崛起。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踏上新征程,面对新使命,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自身发展应有之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使命任务。

 

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区域发展的竞争,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解决深层发展问题,根本之道就是解决文化问题。


一个地方发展的好坏快慢,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有的强调资源禀赋,有的强调政策领导,有的强调体制机制,都有道理。但从深层次上、从长远上来看,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就是文化。对一个人而言,性格决定命运。而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性格,在深层次、长久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一个地方发展好坏,从短期、从浅层看,主要看工作、看政策、看领导;从中期、中层看,主要看体制、看机制;从长远、深层看,主要看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深厚滋养和深层动力,有怎样的文化就有怎样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现在,就全国而言,各地的政策、体制等方面都基本差不多,资源条件、交通物流等都各有特点、相差不大,干部也是各地互相交流,但为什么发展上却差别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差在文化上,差在精气神上。浙江的跨越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商文化凝聚起来的敢闯敢拼的市场主体,得益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在“走在前、开新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威海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不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的奋斗目标,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完成这些战略部署,既要靠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也要靠改造和发展好我们的文化,进一步激活和凸显我们的人文基因、精神密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鼓舞人、凝聚人。


对威海来讲,就是要在抓紧抓实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凝魂聚气基础工程的同时,大力弘扬传承胶东红色文化,加强研究、阐释、宣传,高水平办好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系统性提升威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打造一批红色教育游学线路,使干部群众终身接受红色教育、筑牢红色基因。大力培育弘扬威海精神,提炼提升好激流勇进、海纳百川、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等精神特质,策划做好实践转化文章,常态开展威海精神典型宣传,坚持不懈深入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不断构筑威海人民的精神家园,努力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的热情充分迸发。

 

从城市的角度看文化:没有文化的城市形色苍白、行之不远,这样一座城市向前跑得越快,落在身后的灵魂就离得越远。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对一个城市的精神生长和气质形成具有决定作用,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和名片。一个城市真正值得夸耀的东西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文化;一个城市真正可以传承不息的也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文化。国内外许多知名城市,都有着独特、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气质。比如,国内一提起苏州,就想起了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的苏绣和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一提起厦门,就想起了鼓浪屿那优美的钢琴声;国外一提起电影之城,就会想到了戛纳,一提起音乐之都,许多人就会说出维也纳。


因此,一个城市真正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文化,真正应该传承的也是文化。文化不仅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关系到历史文脉的厚度、人文关怀的温度、未来发展的进度,文化建设必须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这些年,威海市深入实施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行动,紧紧围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起包括博物馆、乡村记忆馆、民间工艺馆等在内的展陈体系,兴建了属相街、栖霞街、新威附路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构建起花村、画村、天鹅村、渔村等文化村庄集群,每年举办渔民节、渔家秧歌、锣鼓大赛、传统文化讲座等节庆赛事讲座活动3000余场次,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紧紧围绕本土历史文化特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工程,每年规划创作推出一批威海题材、威海印象的文艺作品,电影《三进文城》《大洋深处鱿钓人》、歌曲《中国娃》《常回家看看》、舞台剧《乳娘》等700多件文艺精品先后荣获国家、省级重要奖项,传遍大江南北,让威产文化精品力作成为威海文化高地最鲜明、最靓丽的标识名片。紧紧围绕区域文化资源禀赋,推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6+1”行动,聚力发展起文化旅游企业5000多家,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一经推出便成为火爆全网的“网红路”。2022年以来,来威自驾游客激增超过390%,文旅产业既成了全市经济发展实实在在的增长点,又成了培育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如今的威海,天是蓝的,海是碧的,城是有气质韵味的。行走在这里,每一处都是迷人风景,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独特风情体验、别样文化感受。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看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根本要求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全面发展、互为促进、不可偏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衣食住行为我们提供了身体上、物质上的满足,而文化却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更加精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群众的物质生活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强烈,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就越迫切。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时,国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甚至是井喷的态势。现在,无论是全国、全省还是威海市人均生产总值早已突破了1万美元,已经进入到消费结构升级、文化消费活跃的阶段,而相比之下,目前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总体上文化还属于为数极少供不应求的领域。但在当前,仍有一些干部以温饱年代的思维处理现代化时代的民众需求,只注重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对发展的另一个目的——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重视不够。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和认识文化,把文化作为民生事业的重要内容,在努力抓好经济民生、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新高度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和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文化休闲的权益,努力提供更多与群众文化需求相对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化惠及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是养人身心、育人情操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上,威海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大力推进与精致城市建设、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优质均衡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升华、气质提升、文化熏陶。加强文化地标规划建设,在不断升级擦亮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文化地标的同时,把更多的文化元素、文化品位贯通和注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当中,体现和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展示威海文化形象。要优化文化惠民,着眼广覆盖、可持续、高品质,策划兴办“四进社区”“5.23歌咏会”“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流动演出、流动服务等形式,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覆盖、向农村延伸,使广大群众时时处处都能充分感受到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要创新服务供给,发挥公益文化创投资金等的撬动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广城市书房、文化大篷车、公益文化空间等文化服务模式,打造城乡一体高品质“15分钟文化生活服务圈”。


文化最具吸引力、凝聚力,文化发展也最有前景、最有潜力。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蓝图,既赋予文化建设新的光荣使命,也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提供新的重大机遇。让我们乘着二十大的东风,踏准新征程的节拍,以文化人、激扬踔厉奋发精气神,以文强产、注入现代化发展新动能,以文兴城、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竞争力,同心共筑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中共威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