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黄河土”孕育千年文明——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系列集中采访走进济阳区

编者按:

  9月15日-1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将在济南举办。为提高博览会的知名度、参与度,8月5日,博览会系列集中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中央、省级、市级主流媒体记者组建而成的全媒体探访团,陆续走进本届博览会各大分会场,走进济南各区县有特色的文旅产业园区、文旅企业、手造工厂,挖掘生动故事和鲜活典型,展现山东、济南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孟彤晖 济南报道

  如果说泥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那么黄河土则是大自然赠予人类弥足珍贵的宝藏。一抔黄河土,历经淘洗、晒土、浸泡过滤、沉淀缩水…数十道工序,在技艺人手心里“翻滚”、打磨,最终被制作成精美的黑陶工艺品……8月19日,中央、省级、市级等众位媒体记者走进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系列集中采访活动”的第六站济阳区,分别来到济阳区博物馆、济北手造展示中心、济南龙格黑陶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探寻济阳的文化魅力。

  在济阳博物馆,采访团参观了历史文物展、济阳名人展、馆藏石刻展、刘台子西周文物展等展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济阳馆藏文物特色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在主题展中,国家级文保单位刘台子遗址出土的商周玉器和青铜器,材制具精,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文物科研价值;西汉至民国时期的大量精美石刻,充分展示了鲁西北地域文化的突出特色;经学大师张尔岐八尺书法中堂、张之洞书法对联、王际华等人的书画手卷、康熙五十二年圣旨、唐代三彩缽、商代原始瓷器、商代卜骨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藏品……

  据济阳区博物馆馆长王邕介绍,馆内展陈文物涵括陶瓷器、金属器、玉器等17个门类。目前,共展出文物463余件(套),藏品整体质量较高,自开馆以来,济阳区博物馆已接待市民及社会各界人士40万余人(次),举办各类展览及青少年研学活动240余次,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已成为展示济阳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的靓丽窗口。

  济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遗资源丰富。在济北手造展示中心,济阳黑陶、济阳钩绣、济阳柳编、仁风圈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济阳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这些既是济阳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展示,也是济北手造产品的集中展示。

  其中,济阳柳编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历史悠久,在济阳流传较广,影响辐射至济阳周边地区;济阳钩绣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由钩织和刺绣两大工艺结合而成的,是传统编织工艺和抽纱技艺相结合的成果,在济阳乃至济南地区自成一派,独具一格;济阳老粗布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手工织布技艺,产品质地柔软,手感佳,透气性好,现已发展出彩条、方格、花格、提花、斗纹等多种纹样,可以用20多种基本色线组合搭配。

  来到济南龙格黑陶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采访团参观了“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薄如纸”的济阳黑陶。据悉,济阳黑陶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为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济阳黑陶又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龙格黑陶艺术研究院作为非遗传承单位,以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和推广,产品远销海内外,多次参加大型展览活动。

  济南龙格黑陶艺术研究院负责人、济阳黑陶非遗传承人徐庆增介绍,制作黑陶的原材料是“红胶泥”。胶泥本是黄土高原上的泥土、矿土中黏性极强的小团粒,经黄河水带入中下游地区。经过千百年沉积,在漫长的运河流域河床下形成了比胶泥更细腻百倍的红胶泥。因原材料取之于黄河,黑陶也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记者了解到,济阳区是黄河下游唯一中心城区紧邻黄河的区县,也是流经长度最长的区县。千百年来,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兴,黑陶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非遗技艺。“我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没事儿就去挖泥巴、捏泥人。”徐庆增说,上世纪80年代,是黑陶手工艺品发展的巅峰,当地开设黑陶厂,自己因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被相中,从此由“玩泥巴”的孩子成长为黑陶匠人。

  在采访过程中,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春兰表示,济阳区将积极参展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并利用在济阳区博物馆设立的分会场,全方位把济阳的美食文化和以济阳黑陶为代表的非遗手造产品推广出去,充分展示济阳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努力把济阳手造打造成为济南乃至山东的重要文化品牌。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